1.“国际公共艺术奖”的设立和意义
“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是2011年由《公共艺术》(中国)杂志与Public Art Review(美国)杂志合作发起的国际性公共艺术领域评奖活动,由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合作运作。其目的在于使之成为国际公共艺术领域最高成就的象征,为世界各地区正在开发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引领公共艺术潮流,强化城市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艺术水准,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届时,受表彰的艺术家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公共环境,促进公共文化福利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将在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为世人关注。 “国际公共艺术奖”同步建立起国际公共艺术专家智库网络和评选机制。其参选作品不是由艺术家个人申报,而是由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对本大区里的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和推荐。“国际公共艺术奖”暨论坛系列活动可由各申办地根据“国际公共艺术论坛举办指导手册”进行申办。 为举办地赋能,是该活动的重要原则,举办地可根据自身的城市问题和发展需求来设立相关主题,在举办国际公共艺术奖暨论坛活动时,全世界公共艺术领域最优秀的创作人才和策划人才都将汇聚到活动举办地,献计献策,通过解决举办地实际问题的方式来扩大“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影响力。
2.第六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提名案例总体情况
第六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入选参评案例总数87个,其中大洋洲16个,东亚20个,拉美5个,北美11个,西中南亚12个,非洲8个,欧亚15个。 案例形式多样,涵盖了装置、建筑、雕塑、壁画、行为表演、活动等多种类型。递交案例的研究员来自全球7个地区包括:包括:Giusy Checola、Jessica Fiala、Edgar Endress、 Jen Krava; Kelly Carmichael、 Alice Smits; Federica Buonsante、罗爱明、曾令香、Sindi-Leigh McBride、Hutch Wilco、Parisa Tehranizadeh、Kelly Carmichael、Adriana Rios Monsalve、孙婷、乐丽君、Gabriela Ribeiro、Zarmina Rafi、Eve Lemesle、Karmen Krasic、Raluca Doroftei、Alice Smits、Amanda Abi Khali、Lynda Tay等(排名不分先后)。 目前国际公共艺术奖已成功举办五届,目前正迎来第六届评选。前五届共征集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公共艺术案例630个,这些优秀案例对国际公共艺术发展提供借鉴。第一届在上海大学举办,为上海后世博园改造、上海地铁公共艺术规划、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咨询方案,其中部分方案已被采纳,该活动在中国公共艺术项目中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第二届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举办,全球研究者就“地震灾后重建”“环境保护”的问题贡献了理论研究与方案,并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分会,为济南新城的建设献计献策。第三届在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以艺术、地方营造为主题共同探讨艺术和城市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届在上海大学举办,围绕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等话题开展高质量的对话与合作。第五届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旨在赋能举办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结合该区发展定位与目标,聚焦其设计、建设、发展公共艺术,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发展需求,借鉴和吸纳全球的成功经验,共同探索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的新理念与新方式,为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方案与思路,探索地方政府与协会、高校、专业团体、设计师、艺术家的全面深入合作。